云计算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在行政、财务、生产、人事、仓储以及销售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基本都依赖于信息系统完成,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由于数据中心的体积庞大,在其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实际压力增加。云计算通过虚拟硬件资源,实行资源的动态化呈现,使得个人资源和平台以及实际的使用过程都体现出良好的效益水平。企业在选择云计算的过程中对于大型基础设施的实际使用率降低,并对相关的升级改造与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的革新。在涉及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现实问题时,企业一般都是对自己业务需求的综合考量之上决定是否使用公有云以及建设企业自身的私有云的问题,在实际的取舍方面存在一定的针对性。
不同于公有云,私有云是建立在企业自有设施的基础之上的,私有云的核心属性是专有资源。为一个企业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能够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企业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只要进行必要的升级和改造,这些硬件资源是可以在私有云的建设中被充分利用起来的。此外,在云计算环境下服务器的利用率的提高将极大的改善数据中心的工作效能,更灵活的应用部署也带来了管理效能的提升。
企业对于私有云的投资并非一个全新的投资项目,可通过整合企业当前现有IT基础设施来达到最终目的。
传统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那些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其内部的数据系统往往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因此对这些用户而言,核心业务的迁移过程就变得十分谨慎。迁移应遵循四大步骤:
建设需求分析
私有云打破烟囱模式,就是要把现有的服务器、存储、网络整合成资源池,这些资源抽象成“云”。在建设需求分析阶段,首先对私有云的功能和性能设计,满足当前业务应用资源需求,并将今后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进行规划和梳理。其次,私有云作为内部的云平台,综合考虑平台的安全性、隐私性等方面,并对云的弹性空间和可扩展性进行评估。同时规划要迁移到云上的应用,要准确评估迁移改造的难点与痛点,才能对信息系统云化改造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根据企业运行情况,选择适当的部署切入点。
技术路线选择
在企业建设私有云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和成本价值产出。私有云技术在软件类型上主要分为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两大流派,商业产品在功能稳定性、完备性方面和技术支持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大多数企业也都是选择的商业产品。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选择的开源产品,这里面有成本因素考虑,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开源技术积累,相对于一般的企业,互联网公司汇聚了大量的技术专家,企业选用开源产品,则需要具备相当的技术能力储备。从长远来说,选择开源产品技术,既积累了开源产品的技术和使用经验也避免了单一商业产品绑定,出于成本和核心竞争力考虑,建议使用开源技术。总体来说,没有一个开放化、弹性化的私有云环境,即使现在能够满足业务的需求也是走不远的,只有弹性空间大、扩展性强的私有云架构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私有云建设的复杂度大、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
应用迁移前先进行评估,明确性能、存储、网络的要求,迁移先易后难,例如网站、邮件等可优先迁移。
应用迁移之后,原应用系统和环境需要保留3个月时间,迁移前制定应急的预案,甚至是回退预案,确保业务不会受到影响。
迁移后必须进行系统加固、性能优化、数据完整性检查等,并通过监控平台持续监控系统运行状况与质量,并制定系统的容灾与备份方案。
数据迁移必须注重安全性,尽量采用分布式存储,避免单点故障。对数据库采用集群布署方式,进行访问控制。
迁移的三种模式:整体迁移,是指应用连同运行的系统环境集成在虚拟化的环境里面,通过迁移工具整体的迁往私有云平台中运行;渐进迁移,是将应用和数据库分开分批次迁移;租借迁移,在企业没有空闲服务器用于迁移的情况下,可租借服务器硬件资源,或者把无关的应用外迁至公有云平台,腾挪出资源从而释放私有云压力,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迁移模式。
|